“数智时代”的暗角
进入居民小区,检察官见证了现代科技背后的另一番景象。“现在回家通过刷脸才能让门口闸机打开,你不录人脸就进不去,要不然就得家里有人给我解锁,而且下雨天雨水多,经常识别很久才能成功。”在小区内,一位业主向检察官们诉说道,“我还看见有人将照片对准镜头就打开了门闸,我也不知道这套系统到底是如何运行的。”
检察官前往小区物业管理处进一步调查发现,业主在录入人脸信息时,物业仅口头告知业主可通过刷脸打开门禁,但既未具体明示人脸信息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范围,也未向业主承诺对录入的人脸信息将进行合理保管。
当门禁成了“电子守卫”,当售楼中心藏匿“智慧眼线”,看似便捷的生活瞬间变得复杂起来。经检察官调查核实,辖区内部分售楼中心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,巧妙地设置了人脸识别系统,用于准确判别购房者是自行到访还是由中介引领,以便妥善处理佣金结算事宜。在此,人脸不仅是一张面孔,更成为了交易的一枚重要棋子,每一丝微笑背后,都可能隐藏着对个人信息的悄然采集。
共筑法治防护网
2024年6月,该院向相关部门建议全面检查辖区内所有小区物业、售楼中心的个人信息收集行为,督促立即停止非法采集行为,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,监督个人信息收集企业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做到合法合规,确保数据安全与民众知情同意权同步得到尊重,提示行业回归理性和责任本位。
公安部门对违法的物业管理公司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,责令售楼中心停止违法收集人脸信息,并限期删除违法收集、存储的到访者人脸识别数据;住建部门也印发《关于规范使用“人脸信息”门禁系统的通知》,进一步要求各物业服务企业规范使用“人脸信息”门禁系统。物业服务企业在门禁服务上增加《人脸应用服务协议》内容,明确业主“人脸信息”的收集、使用目的、方式和范围;在人脸录入主入口公示《业主人脸识别保密承诺书》、《设备厂家相关资质证书》等,确保透明公开。对于不愿接受人脸录入的居民,则提供其他便利通道,展现人性化的一面。物业管理公司和售楼中心的改变,既赢得了掌声,也让“数字公民”的概念深入人心。
撑起权益保护天空